“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史上的成功范例”

来源:bob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4-12-25 11:50:29

  今年是中国赠送朱鹮“友友”“洋洋”抵达日本25周年。“如今,在日本繁殖出生的朱鹮都是中国朱鹮的后代。可以说,是‘友友’和‘洋洋’拯救了日本的朱鹮种群。”日本新潟大学佐渡自然共生科学中心所长永田尚志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

  “朱鹮被视为吉祥之鸟,又被称为‘东方宝石’。保护朱鹮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永田尚志说,朱鹮是ECO的旗舰物种,保护朱鹮能够使其同域伴生物种也得到保护,从而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

  在日本,朱鹮生存环境一度因森林砍伐、水田减少而受到破坏,导致朱鹮数量不断减少。1998年,日本朱鹮被确定为“野生灭绝”物种。2003年,随着朱鹮“阿金”死去,日本本地朱鹮灭绝。

  为了确保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从1998年到2018年,中国先后赠送日本“友友”和“洋洋”等7只朱鹮。“在中国帮助下,日本朱鹮种群从灭绝到成功繁衍,创造了奇迹。日本政府和民众也认识到保护朱鹮的重要性,采取了有效保护的方法。例如,定期维护朱鹮生存的生态环境、冬季结冰期往水田内注水、限制在朱鹮保护栖息地及周边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等。当地小学生不仅在学校系统学习关于朱鹮的知识,还到田间调查朱鹮保护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永田尚志说。

  保护朱鹮的目的是让它们回归野外。2007年,佐渡朱鹮保护中心野外放飞站竣工。次年,日本实施首次朱鹮野外放飞。“根据有关数据,截至目前,日本国内朱鹮总数约为700只,其中野生朱鹮有500多只。”永田尚志说,“日中朱鹮保护合作,是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史上的成功范例。”

  如今,朱鹮图案的纪念品和食品在佐渡岛随处可见。佐渡岛也因朱鹮成为著名的观光景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保护朱鹮不仅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永田尚志感叹道,“朱鹮是日中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见证了日中民间交往的历史。希望今后以朱鹮保护合作等友好交往的故事为纽带,开展更多日中民间交流活动。”

  据《自然》报道,经过数月攀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终于到达了一个火星陨石坑的边缘。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马欢团队围绕大脑生物能量神经可塑性调控与认知衰老开展了研究,发现在学习记忆或者人工诱导的神经活动下,神经元突触附近的线粒体基因转录明显地增加,促进大脑能量供给。

  2024年,中国科技界捷报频传,大国重器亮点纷呈,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一项项科技成果,不仅标注着科技发展的中国高度,也为全球科学技术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凤凰山脚下,由十多栋楼房组成的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安静整洁,完全看不出这里曾是繁忙的工业生产厂房。隔着厚厚的玻璃,张国平和记者说:“那台不锈钢反应釜正在进行临时键合材料工程化放大试验。

  放眼全国,各地积极发挥科学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这些可降解植入的‘骨头’,都是微细粉末颗粒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的。”熊仕显介绍,该研究院拥有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以及帅词俊、赵宝军、陈斌等国家级人才。

  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12月21日上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规定,“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热情参加和支持科普活动”。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日前介绍,经过1985年至2024年的五轮系统发掘,研究人员已从巫山龙骨坡遗址采集到11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超过2000件石制品。最近的古地磁测年根据结果得出,这些化石和石制品形成时间为距今200万至250万年,其中超过一半的哺乳动物化石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属种。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的发挥科学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学技术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还没到腊月,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吴家店镇包畈村村民陈亚舫已开始忙着订年猪。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和AI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我国科学家获取人类首份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填补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